索引号 6208001003/2017-00141 文号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7-01-23
信息名称 崆峒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崆峒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李  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与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债券市场等共同构成中国下一步金融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就是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一要求体现在金融发展方面,可以用“普惠”两个字来概括。2015年以来,我区进行了“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的实践,现结合创建过程中的做法,就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和发展普惠金融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我区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我区农村人口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高,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较多,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发展普惠金融是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我区最紧迫的任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缺资金,而让金融服务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恰是普惠金融的目标所在。在我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注的便是“2+20”精准扶贫方案中的“专项贷款方案”,被称为最有含金量的扶贫措施,发放的3.7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有效解决了7417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资金难题,最直接地支持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由此可以看出,要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就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积极发展普惠金融。

  (二)发展普惠金融是树立“金融意识”的重要途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作用。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意识越强、实际操作水平越高的地区,往往金融生态越好,金融创新越活跃,企业融资渠道越畅通,经济运行效率也越高。因此,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各阶层尤其是领导干部打破固化思维的枷锁,学习现代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法规、培养金融思维,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理念,切实提高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变“向市长要钱”为“向市场要钱”。

  (三)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支持“双创”的必然选择。在经济新常态下,许多中小企业需转型升级,许多人才将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来,互联网+以及各类创新型、科技型的经济主体将雨后春笋般涌现,贫困地区的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等也必将风涌云起,亟需得到金融的支持与服务。

  (四)发展普惠金融是促进金融行业自身“下沉”的良好契机。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休戚相关。在经济新常态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平均6%~8%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带来电力、建材等传统优质客户对银行信贷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逐步下降,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将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体系“下沉”基层,积极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就业创业,也能有效引导银行业实现自身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三、我区创建“普惠金融示范区”的做法与成效

  崆峒区是平凉市的中心城区,近两年来,在省上选配的金融挂职干部阮建明区长的主导下,结合衢州推广普惠金融的经验,积极开展了在平凉市创建首个“普惠金融示范区”活动,全面推进了全区金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积极倡导现代化的金融理念,金融工作水平和意识明显增强。制定了《崆峒区普惠金融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为宗旨,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增加广大群众对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核心,不断扩大信贷投入,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环境,努力满足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人群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通过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重视金融、学习金融、运用金融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信贷资金投放规模明显扩大。截至11月底,全区各项存款余额286.61亿元,较年初增加3.99亿元,增长1.41%;各项贷款余额215.94亿元,较年初增加13.07亿元,增长6.44%,与全市增长率持平;存贷比为75.3%,比全市高出4个百分点。

  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网络,金融服务体系明显改善。成立并召开了“金融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为全区金融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咨询服务。指导协调各金融机构增设支行3家、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个、自助服务终端157个,新增金融便民服务点45个,引进了哈尔滨银行村镇银行,基本建成了比较健全的城市金融体系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四是全面推广均等化的普惠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财政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杠杆作用,促进资源和服务向“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倾斜,重点实施金融支持创业、安居、扶贫、增收、就学等五项工程,信贷支持困难群体的覆盖面和满足率进一步扩大。两年来,全区新增涉农贷款14.67亿元,余额达到了68.43亿元,增长27%。

  五加快完善多元化的银企交流平台,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缓解。对全区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遴选,梳理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诚信意识强、融资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精心编制了《项目融资对接目录》。在此基础上,每季度举办有针对性的政银企对接会议,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企合作平台的带动下,全区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45亿元,余额达到了28.72亿元,增长了9%。

  六是努力推动多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行业经营理念明显变化。组织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赴浙江学习了先进的金融发展理念。聘请泰隆银行负责人为全区金融机构培训了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坚持“做微、做小、做散”的理念和做法。通过积极倡导、宣传学习,各金融机构初步转变了经营理念,加强了金融产品办理流程、利率优惠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推出了“手拉手”、“汇商通”等一批手续简、有特色、效果好、易推广的金融产品。

  七是切实加强广覆盖的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扎实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题的信用工程创建活动,首次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的专项考核,完成白庙、索罗、花所等8个信用乡镇、111信用村创建,在全社会营造了恪守信用的信用环境。

  三、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区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

  (一)从思维定势看:向财政要钱多,向银行融资少。资金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但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习惯于“努力向上要资金、等着上级拨资金”、“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在向上级“要”钱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做法,但缺乏金融思维,对金融的功能认识不足,更不会利用银行的杠杆,普遍缺乏向市场筹集资金的思路和手段。

  (二)从资金流向看:资金流出多、流入少。对一个地区的存贷比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对资金的应用水平。截止11月底,我区存贷比为75.3%,也就是说,在286.61亿元存款中,有70.76亿元的资金外流到其他地区。可以看出,我区缺的不是资金而是筹集资金的思维和手段,也说明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三)从信贷结构看:大客户获得金融资源多,弱势群体获得少。近年来,平凉市各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等少数大客户上,2011年至2015年我区前十大贷款客户的贷款集中度分别为35.17%、29.62%、33.64%、43.06%、49.50%,最大单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分别为8.74%、5.50%、5.21%、5.87%、7.38%,小微企业仅占到三分之一,“三农”贷款占比则更低。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将近63%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和50%的农户没有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四)从客户群体看:城市居民获得金融服务多,农村居民获得少。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有0.1个信用社网点,而农村只有0.02个,城区是农村的5倍;城区每平方公里有0.84个农合机构自助设备,而农村只有0.14个,城区是农村的6倍。农村居民如果要在网点或自助机具上办理业务,平均至少要多走相当于城区居民8倍的距离。另外,城区每10万人拥有的信用社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均高于农村,如将网点和自助设备大都分布在城区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计算在内,实际城乡金融服务的空间便利度差异会更大。

  (五)从贷款方式看:抵押贷款多,信用贷款少。当前各金融机构的信贷理念还处于“典当文化”阶段,坐等客户上门,官商作风较重,风险防控过度依赖抵押方式。

  四、我区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更不是第二财政,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是 “激发一个需求,建设三个体系,加强一个保护”。

  激发一个需求,就是要激发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我区由于经济发展、保守思想和民风民俗的影响,社会各个阶层在面对资金困难时,政府首先选择申请上级资金,群众首先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企业则更多是采取保守发展,只有遇到重大事件才向银行融资。一方面,是对金融的认识不足,运用金融工具的意识不强,最终表现为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过分依赖抵押控制风险,信用贷款、产品创新不够。因此,要加快金融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思维。第一,要加强宣传。组织多层次的金融知识培训,不断转变机关干部、企业老板、广大群众的金融理念,提高金融素质和融资能力。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城乡居民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分享普惠金融成果。鼓励各金融机构依托农村金融服务站、“四融”平台、互联网媒介,建立普惠金融长效宣传平台。第二,要培养金融人才。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到金融院校集中培训,选派经济管理部门负责人到市、区金融机构挂职工作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队伍。第三,要引进金融机构。我区金融机构主要以国有大银行和信用社为主,受上级行的政策影响,发展思维较为固化,创新不足,因此要注重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重点引进发展理念先进、创新能力强、经营机制活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内形成充分竞争,克服“官商”作风,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建设三个体系:一是要发展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基本建成比较健全的城市金融体系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现有网点,增设服务功能齐全的分支机构,拓展乡镇服务网点,完善适应“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专营机构。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优化中心镇、产业园区、农房集聚区等区域的网点布局,加大对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放力度,积极发展便民服务点,探索将便民服务点建设成乡村金融业务培训点、金融宣传点、信息联络点、便民支付点和推动乡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实现社区金融基础服务全覆盖,农户办理银行基本业务不出村。二是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信用贷款业务,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三是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农村方面,要完善和统一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采集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涉农主体信用档案标准化和电子化建设;加快“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创建工作;探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信用创建和成果应用等工作。小微企业方面,要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和采集方式,出台小微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创建小微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数据库,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促进工商、税务、法院、社保、质检、公用事业消费等部门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连互通。同时,要强化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支撑,要扩大第三方信用评级的作用,引入公信力强、资质好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增加第三方评级市场的供给层次,形成较成熟的第三方评级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债、IPO等直接融资提供必要的第三方外部评级服务。

  加强一个保护,就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作机制及第三方协调处理机制,构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体系、投诉处理体系以及对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估体系,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以现场投诉、电话投诉和网络投诉“三位一体”咨询投诉受理、处理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单易行、手续简便、注重时效,特别要方便老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体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宣传机制,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在社区、行政村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铺设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络;面向不同类型的金融消费群体,设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加强互联网产品的专题宣传,增强识别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金融系统合力,探索组建金融服务志愿者队伍,分阶段实施“金融助业进社区”、“金融助学进校园”、“金融扶贫送温暖”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推动金融消费知识教育的常态化。落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各项措施,畅通消费者投诉意见受理渠道,及时解决金融消费争议纠纷,切实提高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