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208001003/2017-00135 文号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7-01-23
信息名称 中心城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中心城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侯    鹏

  随着全球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本文围绕中心城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做一些简单分析和探讨。

  一、平凉中心城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近年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精神,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以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全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是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加快建立网上审批系统,全面完成“三张清单一张网”,整理上传便民服务事项21大类387小项、权力事项35个单位2508项、责任事项43588条、公共服务事项129条、财政清单29条、扶贫清单16条。全面应用电子政务综合办公系统和移动办公平台,年均收发电子公文约1万余份,无纸化办公进程持续加快。积极推进政务网站建设,改版升级了“甘肃崆峒”门户网站,设置一级导航栏目7个、二级栏目76个,开通微博微信“双微服务”。全面推行网上信访制度,将全区70多个单位全部接入全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在门户网站设置了网站留言板块,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通讯设施快速发展。城区基本完成铜缆接入小区光纤化改造,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M,3G、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万户,有线电视网络用户达到4.2万户。

  三是信息管理持续拓展。建成了“2003平凉市城区坐标系”,完成了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1:500、1:1000地形图,加密布设了覆盖建成区23.63平方公里的首级GPS控制点和中心城区城镇地籍图等基础数据。全面建成中心城区管线综合数据库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给水、雨水、污水、热力、天然气、供电、路灯等各类地下管线普查316.786公里。大力发展智能公交,建成公交车智能化调度中心,配置了公交车辆信息查询系统和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开通了IC卡收费系统运营公交车辆车载视频、监控、报站、GPS定位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和小广告治理,建成110、119、122“三台合一”的公安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在城区各重点部位和交通要道安装一类视频监控点位387处,建成了非法小广告电话追呼系统。

  四是民生服务积极推进。开通婚姻登记管理系统,建成“五险合一”社保平台,实现了社保就业信息整合共享;围绕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了老年人信息数据库。“HIS诊疗系统”上线运行,部分医院实现了“一卡通”就诊和电子处方功能,全区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2.9万份、电子档案建档率92.8%。教育系统信息应用逐步推广,城区各中小学校基本建成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班班通接入率达到100%。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区3A级以上景区、星级饭店及星级农家乐实现免费无线WIFI全覆盖,智游崆峒APP上线运行,同时与携程、同程、途牛网、美团等电商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景区门票及旅游产品线上销售。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创建了新阳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淘宝特色中国·平凉馆,开设个人网店206家、微店900多家,电子交易额达到2600万元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信息化水平与外地先进区县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智慧城市认识不到位。相关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看法比较片面,对今后的发展理念甚至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个别单位对信息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设备购置层面,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投入的精力少。网络应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未被广泛认同。二是管理体制需要理顺。近几年,由于缺乏区级层面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不够集中,致使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各业务部门自身需求为牵引,加上缺乏沟通协调,导致信息资源不共享、应用系统不互通、环境业务不协同、信息化成效不明显。三是基础设施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通信基础设施方面,整体建设水平仍落后于国内一、二线城市,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仍需提升,家庭实际网络带宽还需进一步提高;政务基础设施方面,政务内网与外网的边界不够明确,政务应用部署缺乏统筹,政务外网与部门专网无法互联互通,影响政务数据传输与共享;信息资源方面,尚未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和标准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信息资源共享层次较低。四是信息应用缺乏联动互通。由于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各部门信息资源各成体系、独管独用,跨部门的业务协同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各部门对内部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足,且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利用分析,对城市运行状况的综合展示、联动处理、决策支持的支撑能力不足。同时,对基础数据库的采集、分析等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各部门之间,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协同。五是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目前区内专业化人才总量不足,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知识更新较慢,无力应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维护与开发。各部门信息平台的一些工作人员对软件的功能和适用方法还不熟悉,利用程度不高。六是网络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范围不广。政府机关网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与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服务业规模小,引进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不足,未能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智能应用。网络运转速度慢,服务价格偏高,便民服务项目少,得不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三、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既需要智慧、勇气和实力,也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民生、试点先行,资源共享、有序竞争的思路,使“智慧城市”融入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来说,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强化宣传引导,凝聚“智慧城市”建设共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推动的事,还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居民对智慧城市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的局面。一方面,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适时举办“智慧城市”专题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讲课或其他地区负责人介绍经验,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广泛宣传,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居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合力。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强劲动力。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信、发改、规划、住建、执法、公安、交通、网信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审批、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宣传推广等工作。二是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坚持引智引强策略,积极聘请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三是实行绩效考评。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制定绩效评估和检查管理办法,通过开展日常考核、公众评议、第三方机构评估、专家考评组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三要坚持高点规划,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规划,从全局的角度塑造协调推进的大格局,切实提高整体建设水平。一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中心城市各领域原有规划,制定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行动纲要,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优化智慧产业、智慧服务、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的结构设计。二是统一标准规范。标准和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语法”体系,它为智慧城市建设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提供技术准则。建议协调相关单位建立一整套全面覆盖信息化应用业务、应用支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管理标准等关键环节的标准体系,着力规避网络不兼容、联网难等问题。

  四是加快基础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建设根基。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根基,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调动信息信通服务商的积极性,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区信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推进光纤到楼入户,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网络基础。积极为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创造便利条件,营造相关企业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本着“集约高效、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数据库、系统软件等共享、兼容问题,实现各部门间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以减少重复建设。加强空间地理信息库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重点推动城市运行、应急联动、人口管理、土地房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业务领域的公共信息库建设。三是扩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做好物联网应用及产业规划,突出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应用等关键环节,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设施、路桥设施、街道小区等领域的应用,着力建设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五是突出便民利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优先从方便群众生活的角度入手,通过重点地域、重点领域的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市政综合管理平台,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普及基层数据“一表化”采集,实现对人口、市场、食品、卫生、生产、建筑、人防、应急等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打造包含规划、土地、房屋、交通道路、地下管线等城市要素的区级三维地理数字空间体系,实现与视频监控信息的整合。同步建设智能化城市垃圾清运管理系统,实现垃圾收集清运和中转处置信息数字化管理。二是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各类社区信息资源,形成社区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建立推广触摸式电子服务终端,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为老人、学生、残疾人等特殊居民提供共享的便民服务。全方位拓展社区网站功能,推进购物消费、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保、家政服务和科技、文化教育等网络化应用服务,促进信息化进入社区与家庭,让居民充分享受数字化生活。三是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建设并整合覆盖城区的实时路况系统、交通事故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交通设施管理系统,打造智能交通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中心,重点面向移动终端提供实时路况、交通管制、出行诱导、停车场等信息服务,建设覆盖全区重点路口、路段的电子诱导标识系统,建设覆盖城区灯控路口的信号联网控制系统,实现城区交通信号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与控制。四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坚持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围绕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积极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产用互动,以用促产,以产推用,使产业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六是加大投入力度,破解“智慧城市”建设瓶颈。建设“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耗资巨大,其中政策、资金、人才问题是制约“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三大瓶颈,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一要制定扶持政策。应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信息化、信息服务业、战略性产业、智慧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满足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营造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良好环境。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政府资金扶持机制,将“智慧城市”资金纳入财政总体预算,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在智慧应用试点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智慧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尝试服务外包、BOT等模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人才培训、共享机制,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营造人才交流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主办:中共崆峒区委 365bet中文网址

承办:崆峒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电话:0933-8215257   邮箱:wwwgskt@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jshl0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6208020001        ICP备案:陇ICP备11000445号